申論:鄉村振興助力中國復興1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十八大以來,在我國不斷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我國的鄉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而在人們更注重精神追求與皈依的當下,模式化的城鎮化改造帶來的千村一面,讓村民的精神家園無處安放。新時代下,社會主義發展誕生了新的矛盾,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需要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實現經濟,文化,生態協同發展。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立足特色是基礎。“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每一支花朵都擁有自身的特色,共同鑄就了美麗的春天。將此句置于鄉村振興的發展藍圖上,也是如此。每個鄉村都有著自身的特色,倘若在推進鄉村振興之時泯沒地方的特色,那么鄉村的后續發展便如若無根之木,無源之水,難以永續進行。中國發展的美麗鄉村,必然是要各個村落得到發展的同時,能夠實現相互之間的求同存異,實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愿景。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引入人才是關鍵。“治國經邦,人才為急”,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之中,人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當今大力推動的鄉村振興工作之中,更是如此。曾經的木瀆僅僅是蘇州城外的小鄉村,產業的缺失,人才的外流讓當地發展滯緩,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木瀆將人才引進工作作為地方發展的重要抓手,出臺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并給予引進人才干事的平臺讓其大展拳腳。如今的木瀆,人均收入甚至超過了蘇州城區,在經濟與生態雙輪并進之中實現著鄉村振興的要義。木瀆的發展只是中國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一個縮影,向我們深刻的闡釋人才在推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民為本是保障。“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也是國家的主人,在各項建設中理應位于主體性地位,在當今鄉村振興的發展過程中,亦要如此。曾經的楊家墩,在推進鄉村發展過程中,引入企業發展經濟,但并未將村民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各項經營活動把村民排除在外,最終致使村民不滿,項目不了了之。而今,在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地方政府引入企業統籌,將每一位楊家墩的村民作為地方發展農家樂的經營主體,地方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也讓民眾真正受益。要牢記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把人民作為核心,方能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向前。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只是一個口號,更重要的是一種行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關注一個結果,而要關注整一個過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我們從抓準鄉村特色優勢開始,堅持引入針對性人才,并強調所有的發展都以民為中心,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真正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成也方能指日可待。
申論:鄉村振興助力中國復興2
全縣廣大文藝工作者:
今年是鄉村振興全面展開的關鍵之年,也是我縣建設“多彩岷州”、繪制“岷山壯麗畫卷”的起筆之年,為深化鄉村文化振興,促進鄉風文明建設,認真貫徹落實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門《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倡導廣大文藝工作者守文藝初心,揚時代新風,凝聚文藝骨干力量,積極投身鄉村文化振興事業,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激勵和道德滋養??h文明辦聯合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文聯向全縣廣大文藝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
一、政治堅定,勇于擔當,爭當“岷縣之力”的踐行者。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大力弘揚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以中國精神為靈魂的創作要求,熱心公益事業,以社會志愿的方式投身鄉村文化振興,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主陣地,結合“三下鄉”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志愿服務。
二、發揮優勢,主動作為,爭當“岷縣之韻”的引領者。要以“喜迎二十大”“千年岷州情”等為主題大力開展文藝實踐,結合岷縣特色,組織開展一系列有特色、有影響、引導性與示范性強的農村文藝活動。圍繞“文明岷縣·美麗鄉村”主題,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做好農村手繪文化墻精品創作,打造田間詩畫的精神家園,凝聚“人人愛家鄉、護家鄉、宣傳家鄉、發展家鄉”的磅礴力量。
三、深入基層,發掘事跡,爭當“岷縣之干”宣傳者。要深入基層,積極發掘全縣敢為人先、爭創一流、向上向善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廣泛開展花兒傳唱、詩歌頌揚、小品演繹等優秀文藝作品創作,為在全縣營造“評先進、樹先進、學先進”的濃厚氛圍貢獻文藝力量(轉 載于:www.ayxhyj.com 月亮島教育網 : 申論:鄉村振興助力中國復興(通用3篇))。
四、守護初心,鍛造匠心,爭當“岷縣之治”奮斗者。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辦好“世界花兒·千年岷州”非遺文化宣傳周、“賽馬節”、“當歸采收節”、2022年青島國際啤酒節暨“岷縣之夜”、首屆農民讀書節及各類書畫攝影展等系列活動。發揮專業特長,為打造“一鄉一品”“一鄉一藝”“一鄉一景”特色品牌貢獻智慧,推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鄉村文化名片,提升鄉村文化建設品質。
縣文聯、縣文化館、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要充分調動縣內文藝工作者及愛好者的資源優勢,常態化組織開展文藝志愿服務工作,將書法、聲樂、繪畫等文藝送到百姓家門口,并為統籌推進文藝志愿服務與基層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精準對接。
申論:鄉村振興助力中國復興3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鄉村的各個方面。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卜花村抓住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集中力量破解制約農村發展的主要瓶頸,堅持三個“著眼于”(即:著眼于“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著眼于“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著眼于“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不斷深化改革,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質上是在推進融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要素于一體的系統工程。文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應轉變過去重經濟輕生態、輕文化的發展理念,也就是“既要護口袋,還要護腦袋”。因此,如何做好鄉村振興,卜花村探索出了一條“新和式”鄉村振興模式。
根據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秉承“傳承文明、桂風壯韻、生態宜居、和諧美麗”的新理念,江州區卜花村黑水河沿岸村莊開展示范帶提升項目建設。示范帶項目規劃建設總面積達16.85平方公里,涉及卜花村郡造屯、都垌屯、卜花屯等16個屯、750戶3000多人。項目依托黑水河沿線豐富和秀麗風光,打造成鄉村風貌展示、田園風光體驗、水上休閑娛樂、文化民族體驗為一體的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卜花村的主要經驗及做法:編制一套全域規劃,實現鄉建有序有規推進的目標。按照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卜花村全面推進規劃設計。在點上,堅持因地制宜、依山就勢,注重挖掘壯族文化、山水文化、稻田文化、糖文化等特色元素,做到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多搞村莊綠化、多用鄉土材料、多顯地域風情,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態景觀和村容村貌,讓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線上,依托黑水河沿線秀麗的自然風光,按照精品示范型的標準,對村莊產業和生活環境進行個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高水準建設新和黑水河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打造成為崇左市首條以水上鄉村風情為主題,集鄉村風貌展示、田園觀光體驗、水上休閑娛樂、文化民俗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帶。在面上,堅持整治提升為主,以沿公路、沿黑水河為脈絡,以30戶以上自然屯為重點,對未實施過改造建設的村莊,按照“一戶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營造干凈整潔的鄉村環境;對基礎條件好、群眾意愿高的村莊,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因地制宜改造村莊基礎設施,完善村莊公共服務。
激活群眾建設主體,實現以鄉民為鄉建主力軍的目標。按照“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是通過競爭獎補,使群眾動起來。以“鄉村環境整治 助力脫貧攻堅”競爭獎補活動為契機,引導廣大村屯積極參與到以獎代補競爭評比中,創新爭優,營造濃厚的鄉村建設氛圍。通過事前競爭、事后獎補的方式,鼓勵群眾自愿投資投勞,推進鄉村建設。二是找準群眾需求,讓群眾干起來。大力推行群眾“下單”,政府“領單”的工作方法,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道路硬化、污水排放等問題,按照“政府幫物料、支部帶隊伍、群眾出人工、社會獻愛心”的思路,對群眾發動得好、投工投勞多的村屯,安排一定的啟動經費,用于采購水泥、砂石、磚頭等物料,給予優先解決,吸引農民群眾參與。三是堅持黨員帶動,把群眾帶起來。在成立鄉村風貌提升改造理事會,由屯長率先垂范、黨員干部帶頭,帶動群眾通過投工投勞的形式積極參與“三清三拆”工作,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培育一批支柱產業,實現產村相融互動發展。按照產村互動的原則,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真正實現“新村新生活,新村新幸福”。一是探索“甘蔗生產+”模式。通過引進專業種植公司,流轉卜花村1.6萬畝土地發展甘蔗“雙高”基地建設,做大做強甘蔗支柱產業。依托江州區蔗糖經濟循環產業園,通過入股湘桂糖廠30萬元資金和投資20萬元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卜花村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萬元。二是探索種養相融模式。積極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抓好花山玫瑰、盛大百香果以及大華肉牛、溫氏肉鴨等種植養殖產業性項目,進一步促進當地群眾增收。三是探索產游相融模式。把全域推進鄉村建設與全域旅游創建工作結合起來,利用黑水河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科學布局如意島4A級景區、黑水河漂流、東盟健康產業園、特色民宿、法式餐廳等旅游項目,推動美麗鄉村變為美麗經濟,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四是探索“土地整治+”模式。將土地整治與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利用“旱改水”項目流轉出的2000多畝土地,進行稻蝦、稻魚、稻蛙一體化養殖,發展農業體驗游、農業休閑游等新業態,打造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田園綜合體。
建立一套管理機制,實現鄉村管理常態長效。按照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五有”要求,著力構建“建管并重、以管促建”的微治理模式。一是建立“微組織”。以黨支部為核心,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指導各村屯成立“一部二會三隊”(黨支部,黨群理事會、鄉賢理事會,黨員先鋒隊、巾幗服務隊、老少助攻隊),負責對村莊建設規劃、環境衛生整治、紅白喜事操辦、文明先進評比等進行集體商議決定,積極營造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濃厚氛圍。二是搭建“微平臺”。借鑒鄉紳自治經驗,以微信群、QQ群等新媒體交流工具為橋梁和紐帶,把各村屯在外務工、創業的優秀能人,特別是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黨員干部發動和凝聚起來,為家鄉建設管理建言獻策,通過發掘一人、凝聚一類、治理一塊,形成了“黨委引領共參與,群眾事情群眾辦”良好局面。三是完善“微機制”。通過制定出臺《卜花村村規民約》等管理措施,以群眾廣泛認可的制度,規范村莊建設、風貌管控、環境衛生工作,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確保村容環境治理的常態化(轉載于 :www.ayxhyj.com 月亮島教育網 : 申論:鄉村振興助力中國復興(通用3篇))。
意見建議:一是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水、電、道路、無線網、氣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建立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投入增長機制。提高農村教育教學水平,均衡教育資源配置。加強農村醫療隊伍能力建設,強化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保護傳統村落,使城市和鄉村文化共存共榮,確保均衡享受鄉村振興的成果。二是充分挖掘歷史文化。修繕文物古跡,建設歷史街巷,彰顯小鎮的歷史文脈和人文精神。弘揚民俗風情,大力發展鄉村游、農家樂,做美水鄉田園游。三是持續搞好生態建設。重點加強黑水河旅游風景名勝區、工業園區建設,加快構建景區之間綠色生態廊道,積極發展文化廣場、文化公園、黑水河周邊綠地,建成完整的公共綠地體系。四是大力提升服務品質。實行旅游管理體制,成立旅游管理委員會,作為高規格的協調機構,對景區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實現了資源的有效整合與合理配置。完善旅游服務環境,政府對星級旅游賓館升級實施獎勵;暢通內外交通;改進旅游公共服務,設立旅游熱線,建設“互聯網+”旅游網絡,為游客提供多項便捷服務。